精神康复:精神疾病患者回归之旅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7日 浏览:

    盈盈的翠竹,带有川西民居风格的竹制桌椅板凳,悬挂在砖墙上的农具……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室里,仿佛置身农家小院,这样精心打造的环境,正是为了患者在此接受精神康复训练,让他们在近似于正常生活的环境中进一步得到康复治疗,从而使他们早日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
    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除了这样别具一格的社会生活技能训练室,还有为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而准备的陶艺训练、音乐舞蹈训练、工艺制作训练、手工编织训练……配合疾病治疗而开展的精神康复理疗正在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患者早日走出心理疾病的阴霾,重新建立起工作和生活的信心与能力。
社会康复:精神康复的必经之路
    精神康复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生物、社会、心理的个中方法,使由于精神疾病所导致的社会功能缺陷得以有效恢复。而对于患者而言,精神康复是一种经历,是患者在住院治疗后重新回到以前生活环境的过程,从理论上讲,精神康复这一经历会涉及家庭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有的学者认为,患者是否能恢复或重新获得工作,是康复的重要内涵之一。
    记者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护理部了解到,医院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流程实施精神康复工作,并将其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始末,从而使患者的治疗达到良好效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住院病房内的行为矫正治疗是精神康复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用“强化法”使患者的不良行为得到矫正,建立或恢复对自身、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能使环境、社会和他人所接受的行为。同时,行为矫正治疗还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疾病所致的不良行为。当患者某一个不良行为减轻或者消除时,或患者出现某个良好行为时,采用社会心理等方法予以强化,最终使之消除不良行为而建立起良好行为。
    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由患者的主管医师开出康复医嘱之后,就有训练人员将对其进行专门康复训练。此类训练中,训练师将根据康复治疗单的项目,了解病人的病情和兴趣爱好,和病员一起制定康复计划和训练目标,最终通过良好的康复训练从而达到康复效果。目前,精神康复训练已广泛适用于多类精神疾病康复治疗中,并取得了积极的疗效。
精神康复:突破心理疾病的有效途径
    精神康复工作是恢复精神疾病患者因病缺损的社会心理功能,和躯体康复医学相比,精神康复工作更为复杂。躯体康复工作是根据疾病的损害情况决定的,健康人病前躯体功能大体是相似的,个体差异较小,康复治疗的目标容易确定。精神康复工作则应根据患者病前社会功能,以及疾病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方面来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的社会角色不同,社会功能也不同,精神活动的范围不一样,疾病损害方面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康复工作的个体差异很大。
    康复训练工作可以在医院进行,这里干扰情况比较少,有些训练是模拟的,训练者是有经验的职业工作者;康复训练也能在家中进行,康复诊断的目标应与康复师拟定,训练方法也应征求康复师或医生的意见。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专家介绍,在训练过程中,精神分裂症发病期残留下来的许多问题,都会顽固地阻碍训练的进行。这些问题包括阴性症状、病后的人格改变、其它心理障碍。阴性症状的实质就是与社会隔离;病后人格改变的退缩和依赖、情绪不稳定、害羞和回避都严重妨碍了患者社会功能的发挥。这类障碍有极大的阻滞作用,这些作用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粘滞性的特点。
    而在家中训练,患者可能会反复要求减少训练强度,减少训练次数,以尽量减少训练治疗对他精神障碍的冲击。这种冲击是不舒服的,只有经历了这样的冲击,残存的障碍才会消除,患者才能康复。(来源:成都日报;记者:付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