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也被称为抑郁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有的患者可能伴有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甚至存在自伤、自杀行为。曾有调查不完全统计,中国抑郁症发病率高达5%~6%。而抑郁症还是一种高发病、高临床治愈率,但低治疗接受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精神障碍。
近日,一项新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部一个被称为“突显网络”的区域比健康人大得多,即使情绪症状缓解或消失,该区域也不会缩小。
那么,这项发现于精神医学领域有何意义?“突显网络”的大小是否可能作为客观参考,助力抑郁症的诊治?成都名医、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病学一级专家、主任医师段明君为您解答。
“突显网络”越大可能意味着
人更聪明也“背负得更多”
段明君科普,在大脑功能网络中,“突显网络”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默认模式网络”及“中央执行网络”并列。如果把人的身体比作一台电脑,“突显网络”就类似于电脑中的“监控系统”,负责筛选和监控外界信息,随时把控着我们眼、耳、鼻等感官收集的信息,确定哪些信息是重要、值得关注。
但是,“突显网络”的大小并不直接说明一个人是否患有或容易患上抑郁症。段明君解释,因为“突显网络”担任着“监控信息”的任务,因此,其大小只对应着个体对信息的监控范围是否更广。个体脑部的“突显网络”越大,往往只是意味着其能够接收到相对更多外界信息。中性地看,这通常也意味着该个体更聪明,能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色,如成为文学家或科学家。
“当然,这并不一定是好事。”段明君补充道,表示如果大量地接收外界信息,可能导致个体对负面信息也过于敏感,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不过这种风险的大小,也和个体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一直生活在充满阳光和正面情绪的环境中,无论其“突显网络”的情况如何,都较难患上抑郁症;反之,如果个体从小到大经历了很多创伤,记忆中有很多痛苦,其患上抑郁症的概率就更高。
深入了解“突显网络”等大脑组成,
通过“脑影像”直接诊断精神疾病或成可能
近日关于“突显网络”与抑郁症关联的这项研究,虽然无法作为抑郁症的诊治依据,但也能为相关研究带来启发。段明君提到,如果人们在未来能进一步了解大脑的“突显网络”,对其的监测的确可能为抑郁症的诊治提供更多支持信息。
段明君表示,目前抑郁症的诊断方法还不明了,主要依赖于医生的精神检查,包括当面观察、问询,以及量表评估等辅助手段。在诊断过程中,精神科医生的问诊是最重要的“金标准”。而其他检查如查血、查脑影像等则是为了排除其他问题,比如患者是否甲状腺功能低下、患有肿瘤、经常酗酒等,从而导致他们出现了类似抑郁症的表现。但医生的经验,会影响其诊断抑郁症的准确率。
近年来,对脑影像的研究,以及几个关键网络如“突显网络”“默认模式网络”“中央执行网络”的发现,对精神医学来说是巨大的进步。但这些发现,也只是提供了一定希望,目前还没有达到能够直接诊断抑郁症、双相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程度。精神影像学研究可以作为辅助参考,为医生提供早期诊治的线索,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数据来支持其作为诊断标准的可靠性。
不过段明君对未来我国进一步揭示“大脑的秘密”,并以相关研究成果,助力精神病临床诊治十分有信心,“现在我们正处于脑科学的时代,“中国脑计划”即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已经启动,精神病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方向。”他预计,未来的脑功能检查将越来越标准化,虽然通过扫描大脑来确定最根本的疾病原因,短期内或仍难以实现,但这一技术在未来终能步入现实。
专注于明确的目标能避免抑郁症“找上门”
“在以前,我的患者往往是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我却快成‘儿科专家’了。”采访中,段明君感叹道。他表示,抑郁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很大一部分与患者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相关。相比20世纪,当前社会的儿童、青少年乃至年轻人面临着很强的文化冲突和情绪波动的挑战,这使得他们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
对于这种令人担心的发展,段明君给出了一些建议与呼吁。他表示,在当前年轻一代面临巨大文化冲突、缺乏稳定价值观的情况下,专注于个人目标尤为重要,因为这份专注能使人感到有成就感、充满激情,觉得所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从而不受周围负面的“声音”所影响。
“无论文化冲突如何,人们都应该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想当医生就认真当医生,想写文章就专注写文章。当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不与他人过分比较时,他们会感到幸福、有成就感,并且更有可能成功,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促进整个社会的良好发展。”段明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