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医事| 从“心”到“行”,成都医生化身丹巴县群众精神卫生“摆渡人”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0日 浏览:

       在川西高原上,丹巴县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群山的怀抱中。然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精神卫生更是亟待关注与加强的关键领域。2023年6月,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选派精神科医生前往丹巴县开展组团式帮扶,急性精神科五病区的主治医师钟静在说服了家人以后,主动请缨前往。踏上前往丹巴的列车的一刻,钟静已经期盼了许久,这一次她终于能够把心中所想化为脚下之行。
 
 
心之所向:
让偏远地区群众也能接受规范的精神卫生诊疗
       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长达16年的职业生涯中,钟静见到了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病痛与挣扎。来自偏远地区的患者的遭遇更是深深地触动着她的内心。
       这些患者往往在被精神疾病困扰了数年之后,由于国家帮扶政策的帮助,才有机会来到成都接受治疗。很多患者病程过长,未能在早期得到治疗,治疗效果相对较差,重归社会的道路也因此异常艰难。而那些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在返回家乡后,却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地缺乏专业的精神卫生服务,病情出现轻微波动时,无法及时得到调整和治疗,病情可能会再度加重。
       每当钟静回想起这些偏远地区患者的困境时,她都会深感惋惜。她常常思考:如果那些偏远地区有专业的精神卫生服务,那么这些患者就能得到更早、更有效的治疗,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精卫摆渡:
让丹巴县患者有病可医、良药在侧
       终于将心中所想化为脚下之行的钟静,在到达丹巴县人民医院后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她说:“时间有限,要多想一点、多做一点,让丹巴县的精神障碍患者足不出县就能看病。”
       钟静的到来,为丹巴县人民医院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她第一时间着手建立精神卫生门诊,引进精神心理系列评估量表,让诊疗更有客观性;她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向院内医生传授识别和处理精神心理问题的技巧,有效提升整个医疗团队的专业素养;她深度参与院内的会诊工作,与内外科医生紧密合作,共同筛查和识别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患者,用她的专业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精准的诊疗服务。
 
       在坐诊过程中,钟静发现丹巴县许多病情稳定的患者因为无法在当地购买到所需药物,不得不长途跋涉到成都取药,这给就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杰大爷(化名)是丹巴县的一个焦虑症患者,他曾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治疗,需要长期服用坦度螺酮片、安非他酮、拉莫三嗪等药物,但返回丹巴后发现当地没有上述药物。
“到成都取药至少要两天,车费和住宿费要接近500元,实在是太贵了。”杰大爷的家属对钟静说。
面对这一问题,钟静第一时间想到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服务——患者可以在线问诊和开具药品,药品能够通过快递直接送到家门口。钟静手把手地教杰大爷的家属如何操作,并告知了他们一些取药和服药的相关注意事项。
在之后的复诊中,杰大爷的家属说:“这个互联网医院太好了,帮我们节约了好大一笔钱,现在药也吃上了,钱也少花了。”
 
高原巡诊:
患者不动医生动,协助丹巴县建立重精防治体系
       钟静说:“除了能主动前往医院就诊的患者外,还存在一些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疾病、距离偏远等因素不能就诊,对于这种情况,医生要主动地动起来服务患者。”在帮扶过程中,她协助丹巴县建立了重精防治体系,使各乡镇卫生院完成了六大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随访管理工作,让每个患者都能登记在册,筑牢患者的健康屏障。
       在对患者的随访中,钟静多次面临高原反应的挑战,头晕和呕吐成为了这一年中的“家常便饭”。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钟静坚持走访了巴底、甲居、丹东等多个乡镇,上门了解了患者病情,为患者调整治疗方案。与此同时,她还深入各个乡镇,开展了近20次义诊活动,为当地居民群众进行了精神心理健康、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方面的免费咨询,传播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知识,促进人们对精神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千名群众从中获益。她说:“当我看到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看到这些家庭笑脸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高原雪域,尽显医者本色;心灵守护,帮扶步履不停。在这一年的时间里,钟静用一颗仁心和一步一脚印的行动,为高原上的患者带去了精神卫生治疗和康复的希望,在丹巴县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中留下了坚定而执着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