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说:过度囤药带来的安全感只是一时的,更应该囤的是个人免疫力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5日 浏览:

随着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的陆续出台,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人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与此同时,各种“新冠药品清单”“最权威中医药方”“居家备药指南”在网上流传,继囤菜、抢菜之后,“囤药”潮应运而生。强大的购买力让止咳、退热、抗病毒、抗生素等药品卖到脱销,而老百姓却似乎陷入了新一轮的迷茫、焦虑和混沌。逐渐走偏的“囤药”潮背后,其实也蕴藏着诸多的心理机制。市四医院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任华为大家讲解关于囤积背后的心理秘密。
 
备药有必要吗?
首先,人们都有基本的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从严防死守的管控到与病毒共存的科学转变,身边总有朋友相继开始出现或轻或重的感染症状,人们处于对疾病的担心,多买一点药品有备无患的心理从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满足人们对生命安全的需要。所以当下备有适量的药物是非常有必要的。
囤药
不如“囤健康”
但是以偏概全、选择性注意的认知偏差,导致有些人容易选择性注意部分的、消极的信息(不利信息),忽略信息的全貌,并低估积极正面信息,从而对某些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出消极预测,从而使专家合理备药的建议,逐渐走偏,演变为囤药。
与此同时,人们往往也忽略了专家备药建议的同时也建议大家增强体质,加强锻炼等其它信息,很少有人会因专家建议而沉迷锻炼。这种现象就像是用大量购买代替了个人的努力,没有抓住最应该做的事情。毕竟,对于疾病来说,提高个人的免疫力才是王道。
过度囤药
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互联网爆炸的信息量,给大家带来了便捷而丰富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得到有效利用,本可以让人们吸收经验,少走弯路。然而如果缺乏思考,没有自己的判断力,盲目跟风,随大流,别人干什么,我也干什么,大家都在囤药,那我不囤,心理不踏实,没有安全感;邻居说这个效果好,买一点,专家说那个要备,再买一点,越买越多。殊不知每个人的体质及适用的药品个体差异很大,多种类大量囤药,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消费,浪费财力,也可能因多药混用造成身体伤害,得不偿失。同时,过度囤积并不必须的药品,也有可能让需要备药的人储备不了必须的药物。
如何克服
囤药的冲动
首先,要做到理性思考,综合考虑自己及家人的身体情况、既往用药习惯等,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购买自己真正需要的药品。其次,控制数量,根据情况准备一些应急的药品,以备不时只需,而非大量囤积,甚至像囤菜一样按人均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储备,要知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有时间和规律的,备药只是帮助我们度过了最开始的应急状态,更需要后续保持淡定从容地和疾病对抗。同时,我们也要相信,后续药品会更加充足,没有必要一次性买非常多的药放在家里,毕竟药品也是有保质期的。第三,兼听则明,适当关注,避免负面信息过载,除了囤药,我们还需要掌握更多样的就医信息,比如互联网就医方法、线上购药渠道等,确保自己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能应对的掌控感,就不会将对疾病的焦虑都靠囤药来解决。第四,建议大家只要备好常用药或根据自身平时惯用的药进行合理准备,不需要过度囤药。手头有多余药品的朋友,可以分给需要药的亲朋好友、同事、邻居等,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最后,不要忘了吃好、睡好、锻炼好,增强个人体质才是应对疾病的关键。